針對國立台南大學與廠商聖佑公司透過產學合作,將辦國小基本學力測驗且收取高額費用,此事引發立委質詢後遭教育部勸停。教育部更態度明確地表示,台南大學若執意要做,可能有違國立大學的社會責任,而且將對教育發展有負面影響,因此將會納入評鑑考核。而民間廠商則在昨日召開記者會表示,將堅持繼續舉辦測驗,但除了將名稱改為「國小學能測驗」之外,也將報名費改為免費。
其實,只要是商場嗅覺不那麼遲鈍的人都可以發現,台灣這幾年來的發展,已然形成了「測驗就是商機」的一種商業判斷。延續以往聯考體制的學測或指考所維繫的補習教育固不待言,由於「多元能力」入學所造成的科科都可補習,更使得補習班大發利市;而近年來開始強調的英文能力檢測,更是推波助瀾了此一效應;更不必說各種證照考試,把補習市場再向上拉高至2、30歲以上的人口群。在這樣一種市場趨利的效應下,原先的市場已逐漸飽和而利潤下降,自然便有廠商必須開拓「新市場」以實踐所謂「藍海策略」。那麼,一塊宛若新大陸、近幾年又因教學內容簡單化而引起家長不安的國小學生市場,就這麼成了廠商眼中的「流奶與蜜之地」,而硬是要搞出個什麼測驗來,以遂其商業逐利行動。
重點其實並不在收不收報名費,那就像看病收掛號費,是多賺的。其實,只要是檢測,就一定會產生對結果不滿的人,更不必說廠商們總是用盡各種方法讓潛在顧客們產生不安或不滿,而從潛在顧客搖身一變為忠實客戶。化妝品專櫃的「免費膚質檢測」因此而賺了多少追求完美肌膚的女性的銀子?塑身中心的「低價體驗」更讓多少人因此對自己身材感到極端厭惡而順服的掏出信用卡來猛刷?過去幾年我們也體會到了,便宜的教科書背後是恨不得掏盡家長荷包的參考書籍。而學測廠商所謂的「個人數位化補救教材」到底意謂什麼,不就不言而喻了嗎?
當然,廠商在商言商,只要不是利用觸犯刑法的強迫恐嚇威脅之手段讓顧客掏出錢來,都儘可以解釋為「願打願挨」的你?
- May 05 Fri 2006 12:32
【社論】 測驗作為一種商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禁止留言